不签订劳动合同该怎么办?


当遇到不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时,需要分不同主体来看具体的应对方法以及相关法律后果: ### 劳动者角度 - **应对方法**: - **与用人单位协商**:主动向用人单位提出签订劳动合同的要求,明确指出签订合同对于保障双方权益的重要性,争取通过友好协商解决问题。 - **收集证据**:如果用人单位拒绝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注意收集能够证明劳动关系存在的证据,如工作证、考勤记录、工资条、同事证言、工作成果记录(如邮件、文件等)、与用人单位负责人或管理人员的沟通记录(如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这些证据在后续的维权过程中非常关键。 - **寻求法律帮助**: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劳动监察部门有权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并责令其改正违法行为。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双倍工资、补缴社会保险等。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意,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法律后果**: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此外,劳动者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且不承担任何违约责任或者赔偿。 ### 用人单位角度 - **应对方法**:用人单位应尽快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避免因未签订合同而产生法律风险。如果是因为疏忽或其他原因导致未及时签订合同,应及时与劳动者沟通,说明情况,并尽快补签合同。 - **法律后果**: - **支付双倍工资**:如上述法律条文所述,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支付双倍工资。 - **补缴社会保险**:即使未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也不能免除为员工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义务。假如单位没有缴纳社会保险费,员工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劳动监察部门可以责令单位缴纳。 - **支付经济补偿金**:如果双方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时,需要依法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金,未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还需要加付额外的经济补偿金。如果单位终止或者解除事实劳动关系(辞退员工)造成员工失业的,可能需要赔偿失业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