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赔偿需要先离职再赔偿吗


工伤赔偿并非一定要先离职再赔偿。 首先,要明确工伤赔偿的前提是经过工伤认定以及劳动能力鉴定。只有完成这两项程序,劳动者才具备获得工伤赔偿的资格。 在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完成后,部分赔偿项目不离职也能获得。比如,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七级伤残为13个月的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11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9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7个月的本人工资。这部分赔偿不需要以离职为前提。 然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这两项,通常需要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之后才能获得。具体来说,劳动、聘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聘用合同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而这两项补助金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 所以,总结来看,不离职可以获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部分赔偿;离职的话,除了上述不离职可获赔偿外,还能拿到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在面临这种情况时,劳动者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如果打算继续在原单位工作,不离职也能先拿到一部分赔偿;如果考虑离开原单位,在离职时可以主张全部应得赔偿。但无论怎样,都要注意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必要时可以咨询专业律师。 相关概念: 工伤认定:是指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职工因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是否属于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给予定性的行政确认行为。简单说,就是确定职工受的伤是不是工伤。 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生活自理障碍分为三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通过这个鉴定来确定职工因工伤造成的劳动能力受损程度,从而确定赔偿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