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合同工伤能获得赔偿吗


没有签订合同,工伤也是能获得赔偿的。 首先,从法律规定来讲,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所以,未签劳动合同,劳动者有权要求单位支付双倍工资经济补偿。 另外,关于工伤赔偿责任,如果单位未缴纳工伤保险,那么所有工伤赔偿金都应由单位承担。这是因为工伤赔偿并不以签订劳动合同和缴纳工伤保险为前提条件。只要能证明劳动者与用工方存在真实的雇佣关系,比如工资发放记录、员工证件、考勤记录等可以证实,同时劳动者是在工作期间、工作地点因为执行职务而受到伤害,就可以依法提出工伤鉴定及赔偿请求。 具体的赔偿流程是这样的:首先要求单位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在住院治疗期间,所需的医疗费用、交通费、生活费等都由单位支付,停工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治疗结束后,要做劳动能力伤残鉴定,并按伤残鉴定结论提出伤残赔偿。 在我国,即便没有合同,只要建立了用工关系,也是可以认定工伤的。不签订劳动合同是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对于因工受伤不给予享受工伤待遇的做法也是错误的。如果遇到纠纷,劳动者可以通过仲裁和诉讼途径主张自己的权益。不过劳动争议案须经过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时效为一年,即当事人应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内提出申请。当事人提出申请后,仲裁委员会将在60日内作出仲裁裁决。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自收到裁决书15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并且在提起劳动争议仲裁前,还应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及伤残等级鉴定,工伤认定申请应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相关概念: 双倍工资经济补偿:就是用人单位在未按法律规定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需要额外向劳动者支付一倍的工资作为补偿。 工伤认定:是指劳动行政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职工因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是否属于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给予定性的行政确认行为。 劳动能力伤残鉴定:是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生活自理障碍分为三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就是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如果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必须先经过劳动争议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的,才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