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了工伤赔偿协议书后还能起诉吗?


签了工伤赔偿协议书后,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是可以起诉的,以下为您详细分析: 首先,需要明确工伤赔偿协议书的性质和效力。一般来说,依法成立的工伤赔偿协议对双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应当按照协议履行各自的义务。这是基于合同的基本原则,即契约精神,双方自愿达成的协议应当得到遵守。 然而,存在以下几种可以起诉的情况: 1. 协议存在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的情形。例如,用人单位利用劳动者受伤急需治疗费用、缺乏法律知识等困境,迫使劳动者签订明显低于法定赔偿标准的协议。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可撤销合同的规定,起诉要求撤销该赔偿协议,并按照法定标准获得工伤赔偿。 2. 协议赔偿数额显著低于法定标准。工伤赔偿有明确的法定标准,包括医疗费用、停工留薪期工资、伤残津贴等多项内容。如果赔偿协议确定的赔偿数额与法定的工伤赔偿数额相差过大,明显对劳动者不公平,劳动者可以起诉要求用人单位补足差额部分。例如,法定应赔偿10万元,但协议只赔偿2万元,这种差距就属于显著低于法定标准。 3. 协议未经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前提下作出。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是确定工伤赔偿的重要依据,如果在没有进行这些程序的情况下签订了赔偿协议,后来发现实际的工伤情况比协议签订时预计的更严重,劳动者也可以通过法律途径重新主张权利。 4. 协议未得到履行。如果一方不按照协议约定履行赔偿义务,另一方可以通过起诉要求对方履行协议或者承担违约责任。例如,协议约定用人单位分三期支付赔偿款,但用人单位只支付了第一期后就不再支付,劳动者可以起诉要求其支付剩余款项。 如果您打算起诉,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步骤: 1. 搜集相关证据。包括工伤认定书、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医院的诊断证明、医疗费用票据、工资单、赔偿协议等,这些证据将有助于支持您的诉求。 2. 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是解决工伤赔偿纠纷的前置程序,需要在规定的仲裁时效内提出申请。 3. 在仲裁过程中充分质证和辩论。向仲裁庭陈述事实和理由,提供证据支持自己的主张,反驳对方的观点。 4. 若对仲裁结果不满,可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需要注意的是,要在规定的诉讼时效内提起诉讼,以维护自身权益。 相关法律依据主要有《工伤保险条例》,其中明确规定了工伤职工应享受的各项工伤待遇,如工伤医疗待遇、伤残待遇等;《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了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和程序,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