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流程及需要的材料、证据是什么?


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争议的一种法律途径。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劳动仲裁流程以及所需的材料和证据。 首先是劳动仲裁流程: 1. **当事人申请**:这是劳动仲裁的第一步,需要您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申请。一般来说,用人单位注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有管辖权;若用人单位注册地在外地,劳动合同履行地的仲裁委员会也可受理。申请时要提交书面申诉书,并按被诉人数提交副本和证据清单。特殊情况无法提交书面申诉书的,也可口头申诉并签字确认。 2. **审查受理**:仲裁委员会在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会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如果决定受理,会在作出决定之日起五日内将申诉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若不予受理,则会说明理由。 3. **仲裁前的准备**:仲裁庭会在开庭的五日前,将开庭日期、地点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这段时间双方可以准备好相关材料和证据。 4. **仲裁审理**:包括开庭审理、仲裁调解和仲裁裁决。开庭时,双方当事人需按通知时间地点参加。仲裁庭会先行调解,若调解达成协议,会制作调解书,调解书送达后即具有法律效力;若调解未达成协议,仲裁庭会及时裁决。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一般应自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结束,案情复杂可延期不超过十五日。裁决后会制作仲裁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接下来是需要的材料和证据: 材料方面: 1. 劳动合同或其他能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材料,这是申请劳动仲裁的基础,只有证明存在劳动关系,仲裁才可能受理。 2. 身份证复印件。 3. 如果用人单位作为申请人,还需提交单位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批准证书副本及单位法定代表人证明材料。 4. 若委托他人参加仲裁活动,需提交授权委托书、委托人及被委托人的身份证复印件;集体劳动争议职工当事人要提交推举代表参加仲裁活动的授权委托书;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职工,要提交其法定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的相关证明材料 。 证据方面:常见的证据有工资条、工作证、考勤记录、加班通知、聊天记录、电子邮件等,这些证据要能支持您的仲裁请求,比如证明加班事实、工资数额等。 相关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仲裁法》规定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包括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等。该法还对仲裁时效、申请流程等方面作出了规定。 相关概念: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方面代表组成,专门处理劳动争议的机构。 仲裁时效:指当事人向仲裁委员会请求仲裁的法定有效期限,在这个期限内提出申请,仲裁委员会才会受理,过了时效申请,可能会丧失胜诉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