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签合同干活了不给工资该怎么办?


如果没有签合同干活了却不给工资,您不用着急,有多种途径可以维护自身权益。 首先要明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是其法定义务。没签合同,劳动者依然享有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这为我们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大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这意味着,除了应得的工资,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您还能获得额外赔偿。 具体来说,您可以这样做: 一是协商解决。尝试与用人单位直接沟通,友好协商,要求其支付工资。这是最便捷的方式,如果能协商成功,双方可以签订一份书面协议,明确工资数额、支付方式等内容,保障自身权益。 二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若协商无果,您可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劳动监察部门有权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责令其支付工资。比如,劳动监察部门在查证属实后,会要求用人单位限期支付工资。 三是申请劳动仲裁。您还可以向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在仲裁过程中,要提供能够证明您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据,例如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工作证、考勤记录等。仲裁机构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裁决。 四是提起诉讼。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意,或者仲裁后用人单位仍不支付工资,您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会依法审理,作出公正判决。若用人单位不履行判决,您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相关概念: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指县、市、市辖区设立的裁处企业与职工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的组织机构。 劳动监察部门:是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行为进行制止、责令改正和给予处罚的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