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规定的工资怎么算?


在我国,工资的计算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一般来说,工资包含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 首先是计时工资的计算。计时工资是按照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来计算工资的方式。根据《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年工作日为250天,月计薪天数为21.75天。日工资的计算方法是月工资收入除以月计薪天数,小时工资则是日工资除以8小时。例如,小张月工资是5000元,那么他的日工资就是5000÷21.75≈229.89元,小时工资就是229.89÷8≈28.74元。 其次是计件工资的计算。计件工资是根据劳动者生产的合格产品的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按照预先规定的计件单价支付的劳动报酬。比如,工厂规定生产一个零件的计件单价是10元,小李一个月生产了300个合格零件,那么他这个月的计件工资就是10×300 = 3000元。 关于加班工资,《劳动法》有明确规定。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还是以小张为例,如果他在工作日加班3小时,那么他的加班工资就是28.74×3×1.5 = 129.33元;如果他在休息日加班一天且未安排补休,加班工资就是229.89×2 = 459.78元;若在法定休假日加班一天,加班工资就是229.89×3 = 689.67元。 此外,工资应当以法定货币支付,不得以实物及有价证券替代货币支付。用人单位应将工资支付给劳动者本人,劳动者本人因故不能领取工资时,可由其亲属或委托他人代领。用人单位必须书面记录支付劳动者工资的数额、时间、领取者的姓名以及签字,并保存两年以上备查。用人单位在支付工资时应向劳动者提供一份其个人的工资清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