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假工资的计算方式是怎样的?


病假工资的计算方式在法律上有相关规定。首先,我们要明白几个重要的概念。病假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期间,用人单位按照规定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 根据《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9条规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治疗期间,在规定的医疗期间内由企业按有关规定支付其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但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 具体的计算方式通常会结合两个因素,一是劳动者的工龄,二是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一般来说,工龄越长、在本单位工作年限越久,病假工资的发放比例可能就越高。例如,有些地方规定,职工疾病或非因工负伤连续休假在6个月以内的,企业应按下列标准支付疾病休假工资:连续工龄不满2年的,按本人工资的60%计发;连续工龄满2年不满4年的,按本人工资的70%计发;连续工龄满4年不满6年的,按本人工资的80%计发;连续工龄满6年不满8年的,按本人工资的90%计发;连续工龄满8年及以上的,按本人工资的100%计发。 而职工疾病或非因工负伤连续休假超过6个月的,由企业支付疾病救济费:连续工龄不满1年的,按本人工资的40%计发;连续工龄满1年不满3年的,按本人工资的50%计发;连续工龄满3年及以上的,按本人工资的60%计发。这里的本人工资,一般是指正常出勤月工资扣除加班工资后的工资。 不过,各地对于病假工资的具体计算标准可能会有所差异,比如有的地方会根据当地的政策文件进一步细化规定。所以,当遇到病假工资计算问题时,劳动者一方面要参考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另一方面也要关注所在地区的具体政策,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与用人单位就病假工资的计算和发放产生争议,劳动者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等途径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