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和工资不是一个公司该怎么处理?


在探讨社保和工资由不同公司处理的办法之前,我们先来明晰几个关键的法律概念。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依据劳动法律规范,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工作,从用人单位领取报酬和受劳动保护所产生的法律关系。社保,全称为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对参加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时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工资则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从法律层面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内为其职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未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其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同时,《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明确,用人单位应将工资支付给劳动者本人。这意味着,正常情况下,社保缴纳主体和工资发放主体应当是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 当出现社保和工资不是一个公司的情况时,可能存在以下几种原因及对应的处理方式。如果是因为劳务派遣,根据《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劳务派遣单位是用人单位,应当履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义务,包括为被派遣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此时,劳务派遣单位缴纳社保,用工单位发放工资是符合规定的。劳动者需要确认劳务派遣协议的内容,确保自身权益得到保障。 若并非劳务派遣,而是其他原因导致社保和工资分属不同公司,这可能存在法律风险。劳动者可以先与相关公司进行沟通,了解具体情况,要求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整改。如果沟通无果,劳动者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由劳动监察部门责令相关单位改正。此外,劳动者也可以通过劳动仲裁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申请劳动仲裁时,劳动者需要提供能够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发放记录、社保缴纳记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