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有哪些国家法律法规?


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重要方式,它依据的国家法律法规主要有以下这些。 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这部法律是我国劳动领域的基本大法,它对劳动者的就业、劳动合同、工作时间、工资、劳动安全卫生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基础性规定。例如,该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这些规定在劳动仲裁中,如果涉及到加班时间、加班工资等争议时,就是重要的法律依据。 其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它主要规范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行为。比如,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在劳动仲裁中,如果劳动者遇到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等情况,就可以依据此法规维护自己的权益。 再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这部法律专门针对劳动争议的调解和仲裁做出了规定。它明确了劳动争议的范围,包括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等。同时,规定了劳动争议的仲裁程序,如仲裁申请的时效为一年,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应当自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结束等。它是劳动仲裁程序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法律保障。 另外,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它保障了劳动者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方面的权益。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如果在劳动仲裁中涉及到社会保险方面的争议,这部法律就是重要的裁决依据。





